[清空]播放记录
视频
提示:本线路为优质线路,可优先选择。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周浩一直是我最喜欢的纪录片导演之一 而《龙哥》又是我最喜欢的周浩作品之一
《大同》《书记》都有固定的目标 《差馆》《急诊》拍的是固定空间里的众生像 唯有这部《龙哥》是时断时续的游离记录 导演亲自入镜参与 中间好几次与拍摄对象失去联系 耗时多年 完成得艰难珍贵 更难能可贵的是 本来是个猎奇的选题 却拍出了命运的苍凉感和底层人群命如蝼蚁的无力感 兼具高度与厚度
好的片子不应该是非黑即白的 而是需要拍出人与世界的复杂性 这个片子是很好的范本
片中的主人公龙哥 阿俊 小迷糊 这些人吸毒 偷盗 骗人 这些事和人本来都是最被人唾弃的 但看着片中这些人 你竟然会对他们产生深深的同情
他们确实做着很多不被法律和道德接受的事 但他们就是十足的恶人吗 如果不看片子光听故事 答案也许是肯定的 但看完片子以后 你可能就很难下一个果决的判断了
而我们对他们的同情也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穷困潦倒 生存艰难 还有一种更深的对底层人命运无力感的同情 这是这个片子的厉害之处
片中有很多细节很打动人
小迷糊 一边注射着毒品 一边说着自己的故事 偷了几十双鞋 却卖不上价格 还被别人顺走了六双 被抓了以后吞了打火机和货 后来打火机拉了出来 货却没了 他很心疼
小迷糊自己都朝不保夕 却很认真的照顾着旅社里的那条金鱼 他说 这毕竟也是一条生命 也许他是和这条无人照顾的鱼同病相怜吧 他们的生命都是同样的卑微和脆弱
阿俊是阿龙的女朋友 片中最开始出现的时候很沉默寡言 也比较害羞有自尊 一直都是阿龙想着法的说谎朝周浩借钱 阿俊一直保持着自己的矜持和自尊 还能看出来她对阿龙行为的不满
片子的最后 阿俊开始三番五次的朝周浩借钱的时候 我一下悲从中来 第二个阿龙诞生了 底层命运 滚滚红尘的轮回
这又是这个片子很厉害的地方 拍出了人性的变化和更高的视角
最后想说一下纪录片制作者的悖论 一方面他们肯定希望拍出更多更猛的料 但另一方面往往这些更猛的料播出后又会给拍摄对象造成不好的影响 甚至伤害
他们是基于对你的信任才把自己赤裸裸的展现在镜头前的 而你如何对得起这份信任 职业追求和人性道德之间到底该如何取舍和平衡
看片子的过程中 我一直在疑惑 这些事情播出后对阿龙 阿俊 和小迷糊这些人该带来多大的影响 警察会不会找他们 这些就是最有力的证据 家乡的人看到了 家人和朋友会不会因为这个事抬不起头
虽然阿龙最后被判了无期徒刑 但阿龙的家里人呢 阿俊今后的生活呢
如果阿龙最后没有被判无期 跟拍了这么多年的素材也许永远不见天日
我想周浩在整个拍摄的过程中内心同样在挣扎吧
还是要深深的谢谢这些纪录片工作者 正是他们让我们看到了这些平时接触不到的人 让我们理解了这些人并不是十恶不赦的坏人 让我们对这个世界多了一份理解和包容
说到底 谁不是命如蝼蚁 谁又是非黑即白的呢
非常好的纪录视角,由于摄影机的参与,人物的表演在真与假中飘忽,结尾的镜头——阿龙在围墙上一边横着走一边说这样可以让周浩拍的更好——周浩将这个镜头保留了下来,表明两人之间不言而出的情感,是友谊或是利用在此都无关紧要。
拍摄过程中他们的谈话偶尔可见周浩在通过对话尝试让阿龙讲述更多的“故事”,这和大多数人的拍摄过程一样,但值得提出的是周浩在其中的参与程度既很好的保持了这种“朋友关系”,又保持住了拍摄者的视角(ps:不带谄媚态度的)。对于无论是纪录片还是剧情片中的“谄媚”我已经见到了太多,它们表现在拍摄上对拍摄对象的痛苦放大化以及过分加强情感冲突的剪辑方式,当然这不能用来限制所有的影片,但是对于拍摄者的态度,我个人认为,是应该克制的,旁观的,允许介入但保持中立的。
算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的纪录片,但我将它列入周浩导演作品里的前三。《大同》,《书记》都是有既定的目标,《差馆》,《高三》,拍的是固定场所里的众生像。唯独这部《龙哥》是居无定所的游荡记录,从南到西的大幅度转移,耗时近三年,时间上来说几乎到了断裂的边缘,完成得艰辛宝贵。 周导最初并没有打算拍单独某个人,天桥下的盲流和吸毒者是最初的关注点。七年后的导演采访里他说到,在一群衣衫褴褛蓬头垢面的“白粉仔”中,这个叫做“龙哥”的人显得非常出众。不但气色尚可,有一女人阿俊随身相伴,身上还有一股仗义疏财的侠气所在,有一定的江湖威信,像吸毒者的“贵族”。 2004年,周导时年35岁,龙哥比他小一岁,年龄相仿。龙哥不但自己吸毒,还顺便贩卖一点,一克粉分成32小包,中间掺和点乱七八糟的自己赚点差价。镜头前事无巨细的记录着关于这个世界的一切,和龙哥的坦然。这种坦然又夹杂着多少利益的成分在中,电影的英文名叫“Using”(利用)甚为精辟。记者和毒贩之间能做知心朋友吗?刚开始一定是一种互利互助的关系:导演希望能完成这个片子,龙哥希望能要点钱。 “谁也别当谁傻逼”,两人在互讽互勉中度过了数个春夏秋冬。传讯他入室偷窃被抓,当场吞了刀片以自保。看到连夜赶到的周浩,龙哥感动得落泪,口中吐血,观众不禁心中戚然。可事后阿俊却告知,那可能是一场演戏,十三岁就被劳改,江湖滚荡多年龙哥的演技浑然天成。很难去可怜还是可恨这样的人物,自私无责任的在荒蛮中求生,但他却又一种独特的邪魅狂狷,让身边的女人爱恨纠缠,跟着他挣扎沉沦,越陷越深。 谁知道这部电影的结局,吸毒贩毒的人没有明天,之前跟拍的人物最终只能横尸街头。周导努力想去拉阿龙一把,但只能看着他每一次回头,渐行渐远。当知道阿龙在云南贩毒被抓,一审判死刑的时候,他说“忍不住心中松了一口气”。这不可能是某个族群的终结,但可以为这个故事划上了句号。 周导在他很多部描写边缘人物的纪录片里,都会有意无意的插入旁人或者自己的一些看法。广场上饥肠辘辘的流浪汉,地上躺着被打得半死的小偷,医院里诈病者,天桥下奄奄一息白的粉仔,这些人可怜吗?他们大多会告诉你,“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而旁观者有鄙夷的,有怜悯的,另外大多数则保持了五味杂陈的沉默。 陶行知说过:“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形成品质,品质决定命运。”龙哥比周围的人身份高那么一点,因为他始终保留一种道义。但他始终让习惯支配着自己,没钱就偷,偷了就吸,吸了再卖,中间没有一点可以转弯的痕迹。回老家找个普通的工作维持生计,又很难甘心。期待致富,逃离固有阶层不仅是贫民的梦想,也是中产阶级的焦虑。 用俯视的眼光去看待下一个阶层都是不公平的,纪录片用不带道德批判的角度去讲述了一个毒品和贫穷相关的故事,在国内纪录片中显得难得可贵。十几年过去了,导演与毒贩龙哥之间的奇特又真挚的关系保持至今,当中真实的情感让人动容。
几年前,在广州时候,租住的地方是一个新开发的小区,周围城中村环伺。每到年末时候,总会传出小区谁家被入室盗窃了的消息。记得有一次,回家发现,自己的门上满满的是被撬的痕迹。生平第一次遭遇,浑身汗毛树立,没想到盗贼就在身边。
印象中凶神恶煞的盗贼可能就是阿龙和阿俊这样的人。他们可能被叫做“低端人口”“社会渣滓”“犯罪分子”“老鼠人”。但周浩的纪录片让我们可以抛弃一切标签,看到一个有血有肉的他们。
阿龙迥然于其他人的地方在于,他似乎是一个还抱有道德感的人。比如,他会打电话给即将濒临死亡的流浪汉的家人,让他们过来看孩子最后一眼;他尽管贩毒,但他会一脚踢开试图吸毒的年轻人;他还会给买毒品的人一点钱让他们去买点吃的不至于饿死;他还会在吃饭后把饭菜打包带给流浪汉们;他在偷盗得手后还会把钱分一些给天桥下的其他人……
但另一方面,他吸毒贩毒撒谎偷窃直至被判死刑,我们之所以觉得感动,大概是因为我们在阿龙这样的人身上也看到了一丝道德的光亮。
我们一方面希望社会和谐,大同世界人人平等,但另一方面,这个社会一旦分化就不可避免的出现处在最顶层的人,以及最底层的人。而大部分对于这两个极端都缺乏想象的能力。我们或许可以意淫顶层的奢华生活,但我们却发现底层的生活的确超乎想象。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看到三和大神时候会如此猎奇,乃至于不停有人前去探秘。
生物学上都说,每种生物都有自己的生态位。阿龙本来也有自己的生态位,他出狱不久,靠贩毒为生,短短数月,牟利十万。可惜后来,再度被抓,身边小弟或逃或囚。于是后来,租民房,以偷窃销赃为生,又险些被抓。于是,干回老本行,继续卖散装毒品,直至被抓。
作为观众,在观影时候很容易会共情到阿龙或阿俊身上,希望他们能够脱离困境,不要被抓。但一旦我们跳脱出来,比如来到微博上,我们会大声叫好,“活该,抓得好!”
我们的社会治理究竟要不要给这些人的生态位留有空间。一方面来说,当然不应该。这种生态位如果不加以压缩取缔,以后会源源不断有人陷进去。但另一方面,对于那些已经进去的人来说,我们应该怎么办?
这些人由于毒品的侵蚀已经丧失了基本的意志力和上进心,由于不愿意或者无法从事体力劳动的他们只有靠小偷小摸和贩毒卖淫来维持生计。即使被警察关到戒毒所里,他们也想方设法逃出来。以至于他们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他们想要的,但他们已经丧失了任何追求生活的能力。
对于这样的人,我们怎么办?
三和大神已经基本在三和很难遇见了,因为由于前来围观的人太多,影响不好,当地已经遣散了一大批三和大神。各类网吧小旅馆挂壁面馆也都被取缔。不时保安巡逻,驱散聚集围观的人。
这样好吗?我幻想中,这些人可能会由此而脱离那个“舒适圈”,去找份工作或者回老家打工,从此过上正常的生活。
可,看完《龙哥》,我想,他们可能会去更为脏污逼仄的地方睡觉,吃更为廉价的食物,慢慢腐烂在社会的底层角落。
对于这些人来说,不仅仅有生理上的毒瘾需要戒,他们意志力上的毒更需要戒。而,希望或者说奔头,哪怕出现一点点,可能也是帮助。
看过影评才知道这部纪录片的英文名是“using”,仿佛在背后一针见血地指出拍摄者与被拍摄者的关系,即“利用”。龙哥利用导演来换取买毒品的钱,导演利用他们的对话、龙哥生活状态的呈现换取纪录片的真实震撼。其实在另一个层面上,"using"更多地指向在吸毒者的世界中,利用无处不在。为了得到毒品,他们可以编撰谎言,可以演戏,身边的任何亲人、朋友和爱人都可以利用,可以抛弃。这就是最赤裸裸的吸毒者的生活。
从他们平静麻木的讲述里,我就已经感觉到从心灵内部产生的震撼——犯罪于他们而言,已经司空见惯。正常人类的道德底线早已荡然无存,他们依赖毒品而活,没有生存的生机,没有正常的欲望。连某些时刻流露出的一丝温情与人性,都暧昧不清。也许是看透一切的坦诚,也许又是下一个圈套……真与假,是与非,善良与罪恶,他们模糊着这些概念的界限,却唯独忠诚信奉“毒品”这一至高无上的教条。而这部纪录片的独一无二之处就在于此吧。
周浩和徐童是华语纪录片里最适合做大侠的, 他们在社会的阴暗面里横冲直撞,粗粝的质感背后是细腻的豪情,他们的才华没办法用技术去考量,只能用性情去窥探。
能拍到素材就是4星。
看得我心惊肉跳,贾樟柯让我看到了城乡结合部,周浩让我看到了底层边缘小人物真实的游离生活,这比什么第六代关注边缘人物的影片强硬多了,周浩真的是有想和这个中国这个社会体制谈谈的姿态。
美国作家海明威评价荷兰纪录片导演伊文思:“这个人是在用命拍电影。”周浩亦如此。他在聊天中说到,当爬过那堵墙时,我手上都是血。”我问他:“不怕感染艾滋病吗?”他回答:“怕,运气好而已。”
虽然没有太强的故事性,但本片展现的吸毒者落魄、逼仄、毫无尊严的生存状态,还是让人触目惊心。导演在片中坚拒龙哥偷来的赃物、拒绝帮阿俊介绍三陪小姐工作的行为,也让我看到一位记者对职业伦理底线的坚守。
纪录片导演和被拍摄者成为互相利用的两个人真的非常重要,更喜欢英文片名USING!!
我觉得周浩一开始还是想真心帮助他们的,比如曾经建议送他们回大连,但后来发现无果,遂作罢。像龙哥这种真假不分的人我是真的hold不住,周浩可以。
如果这个片子仅仅到呈现吸毒者的复杂性,那我觉得也就比较一般,但这部片子最大的机关在于,我们甚至不知道龙哥这个人到底是不是复杂的:他蹲厕所的时候到底打针没有?他的吐血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一切都隐藏在拍摄者与被观察者之间的暧昧性里,有些答案可能永远也不会再有了——哪怕龙哥还活着,时不常还要给你打个电话。这是永远无法全知的所谓真实的世界。
【词语放映周浩作品展】粗糙生猛而真实。导演将镜头对准广州边缘吸毒者。把他们从社会新闻中的种种标签符号还原为活生生的人。龙哥吸毒、贩毒、盗窃。伤了女人的心,说话也真假难辨。男人能看到龙哥的江湖仗义,女人能看到阿俊的委曲求全,电影工作者能看到导演与拍摄对象的高度介入、互相利用的关系。纪录片外,已入狱十年失去自由的龙哥能单线联系导演,导演却不能联系龙哥
看完觉得 阿龙每一句话都是假的
有很多元素非常熟悉,“不喜欢的拍摄(采访)对象”,被记录者伸手要钱,真话假话夹杂,深度介入对方生活……跟我至今没做出来的一个题很像。周浩本人对这种情感介入不太在乎,散场后追问了他几句,他建议说如果不舒服,就直接跟采访对象说。折磨也是工作的一部分,要么忍耐,要么放弃。……可谁又真想放弃呢。
“我给你一个完美的镜头”
吸毒的人嘴里沒一句实话,什么唯一的朋友 借钱的借口罢了。导演借他钱也只是为了能让龙哥继续配合拍摄。但也不能说完全没有友谊,互相利用的成分更大。
看了之后觉得龙哥其实一直在演,和导演之间就是互相利用的关系
看到阿龙假模假样用相机问周浩换钱,真是又气又恨,人要堕落了真的是连自己都害怕
性高潮可以使人感到极大的快感,但之后就会令人感到无尽的空虚,并尝试不断重复着曾经获得的极大快感,进而性上瘾。而毒品获得的快感是性高潮的几倍甚至10倍以上,可见毒品上瘾必然导致不归路。欲望才是人性的弱点啊。
12.25@瑞象馆(雾霾重,略) “不管好人坏人,都要有个接班人。” “不当演员真的可惜了。”“爱过。”“给你一个完美的镜头。” 演技剥落、终结。人与人之间利用、使用。心酸,或者并不。驾驭勉强,仍列周浩TOP3。尾字看到沈灏,有点唏嘘。
编剧:老天爷
来片子故事的发生地点已经有11年,被抢过包和手机,听到一些熟悉的地名还是觉得恐怖,因为这么多年过去了,城乡结合部的外貌还是那个样子,不知道底下藏着多少龙哥。中国人以家为单位,一旦离开家这个体系,个人就会容易走向崩溃。周浩很聪明,和龙哥互相配合尽力表演,最后出来的效果也很好。
也是一种生活方式,绝不回头的生活方式。